“這兩年村里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走在路上空氣都清新了,連來探親的親戚都忍不住夸我們村的環境好。”近日,家住東城街道江埗白樓村的村民林利洪,興致勃勃地跟朋友介紹白樓村的村貌改變。
走進白樓村,幽靜的溪水穿村而過,村道兩旁樹木蔥郁、整齊排列。一棟棟乳白外墻、琉璃瓦檐的民房錯落有致,這些經過統一設計的建筑在陽光下格外醒目。縱橫交錯的整齊巷道將房屋連為一體,房前屋后點綴著整潔的“四小園”,處處散發著溫馨恬靜的田園氣息。

白樓村舊貌

2025年白樓村新貌
“小格子”解決散養大難題
2024年10月,東城街道江埗村黨總支部對白樓村實施人居環境整體提升工程,包括對房屋外立面進行升級改造、建設綠美小公園、禽畜集中圈養區等,為白樓村換上新顏。
“以前家禽散養,家里難免有一股臭味,走在村道上常會踩到雞屎。”白樓村村民林煥波的煩惱,同樣困擾著大部分的村民。
江埗村黨總支書記黃定邦介紹,禽畜散養的問題是率先要解決的問題。為了破解這個難題,江埗村黨總支部創新推出了“集中圈養+長效管理”雙軌機制,通過“三清三拆三整治”有效盤活村內兩畝閑置土地,建設標準化禽畜集中圈養區,劃分了36個獨立養殖單元,實現人畜分離、規范管理。此外,江埗村在白樓創新建立“有償使用+契約管理”的制度,村民按100元/間/年繳納管理費到村小組,專項用于禽畜管理和村莊保潔運維,該機制同步納入村規民約。
“通過‘小格子’解決散養大難題,既破解了環境治理痛點,又培育了村民契約精神。”黃定邦表示,該模式在白樓村實施后,成功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新空間,也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態治理新動能。
老井白墻留住白樓鄉愁
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,白樓村更注重文化傳承與特色風貌的塑造。白樓村嶺南文化底蘊濃厚,擁有古井文化資源。在推進農房風貌改造過程中,江埗村黨總支部始終秉持“留住鄉愁”的理念,將文化傳承與人居環境提升有機結合,通過聘請中國華西工程設計建設有限公司進行整體規劃設計,深入提煉古井文化基因與“白樓”地名內涵,最終打造出“紅頂映古韻,白墻承鄉愁”的特色建筑風貌。
這種對鄉村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,不僅塑造了優美的物質空間,更重塑了鄉村的精神文化空間,有效避免了“千村一面”的同質化現象。截至目前,全村已完成27棟農房改造,外立面噴涂總面積達12.6萬平方米,累計投入資金324萬元。
在整體改造的基礎上,白樓村還注重細節營造,以“繡花功夫”精雕細琢。一方面因地制宜打造“綠美小庭院”,另一方面巧妙利用邊角地、閑置空間見縫插綠,建成“四小園”2處。通過房前屋后、村道巷道的微景觀打造,實現了整體環境的全面提升。
“現在走在村里就像逛花園一樣,空氣清新,景色宜人,住著特別舒心。”村民林燦開的感慨,道出了白樓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顯著成效。這種既有文化底蘊又充滿生機的鄉村風貌,讓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升。
好生態帶來好產業,激活鄉村產業振興
“我們始終在探索鄉村振興的特色發展路徑,依托各村自然資源優勢打造‘一村一品’產業格局。”黃定邦介紹道,“在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,我們正規劃發展家庭農場,構建多元化特色產業體系。”
今年4月,江埗村創新成立了強村公司——清遠市粵埗生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,通過整合資源重點推進猴耳環種植項目。該項目計劃打造萬畝南藥基地,著力構建“江埗藥食同源供應鏈基地”產業體系。目前,秀田螺村和牛仔架村的猴耳環種植工作已有序展開。
黃定邦表示,下一步江埗村黨總支部將深入挖掘各自然村的資源稟賦,通過“村集體+強村公司”的股份合作模式,探索市場化運作機制,盤活鄉村資源,走出一條共同富裕的創新之路。